【#編輯OOXX】
大家有過這樣的經驗嗎?當走過公園時,看到有些外籍看護推著坐在輪椅上的長輩出來曬曬太陽,長輩低著頭,有時有著淺淺的笑容。
但有幾次,我看到輪椅上的長輩是掛著鼻胃管,那時,我通常會將臉緩緩別過去,我實在不忍看。
/
記得之前讀過一些報導,北歐的長輩在離世前,普遍臥床數周,但在台灣,雖然平均壽命愈來愈高,有些長輩卻是坐輪椅或臥床度日,且這樣的生活方式可能好幾年。當然這些長者可能有不得不的健康困境,但試想,無論是坐輪椅或臥床,那都是非常煎熬、折磨人,且可能生活品質是低的、尊嚴是無法顧上的,照護者也是非常疲累的。
雖然我們在各種相關配套等制度上,確實遠遠不及北歐,但有沒有什麼方法或態度,是可以讓長輩在晚年時,盡量避免坐輪椅或臥床?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陳乃菁提出所有台灣的中年子女都該學習的一門課程,就是「無論父母年紀多年長,在生活上,都應該盡可能讓他們自己來。」
例如,在生活上,或許煮飯、晾衣、購物、搭公車等,都讓父母自己來,雖然他們的腳步會緩一些、動作無法太快、記性不若以往,常常漏東漏西、做的也不夠周全或完美,但我們可以包容,又或也可以跟他們說:「沒關係,你慢慢來。」
甚至若父母不適、住院時,乃菁醫師不忘提醒中年子女,「住院時,當父母能坐,就要讓他坐,無論是坐在床上或椅子上,都好。當父母能站,就要三不五時讓父母站一下。如果擔心父母跌倒,那麼讓父母站在床邊都好。當父母能走,就要讓父母走。在病房裡走一走,在護理站早上繞一圈,下午繞一圈,慢慢繞三圈都好。這樣回家後,我們才能相信父母可以自己坐、自己站、自己走。」
這是一個有點顛覆過往台灣子女對於年長父母要孝順的觀念,但真正的孝順並不是每一件事都幫父母做、事事代勞,反而是盡量讓父母自己來、讓父母自己動手做。因為在身體上,讓父母維持著肌力;而在精神或靈魂上,讓他們維持對生活、對生命的碰觸與熱度,這不也才是無論一個人活到幾歲都該有的生活樣貌嗎?
我知曉這一點都不容易,但這卻是一個可以讓大家慢慢擁有的觀念與態度,因為每個人都會老,而我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我相信都希望老後生活是有尊嚴且品質的,讓我們一起往這份目標邁進啊。
(Muse Chang)